(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展开剩余75%文物运输从来不是简单的搬运,而是融合考古学、物理学、工程学的精密科学。每一次开箱、每一毫米的缓冲,都是现代人对古老文明最郑重的承诺。
上月底,在天津博物馆“商邑百工”特展的柔和灯光下,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亚长牛尊静卧展柜中,仿佛三千年的时光未曾流逝。而它的到来,是一次近乎“毫米级”的精密行动。
“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展,吸引大批观众一窥三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奇迹。作为殷墟考古近百年来首次亮相天津的展览,同时也是国内首个系统展示商代晚期殷墟地区手工业艺术与成就的专题特展,呈现了180余件/套珍贵商代文物。这里有传世已久的国宝重器,也有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惊艳之作,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记者随工作人员赴河南省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殷墟博物馆、安阳博物馆记录了文物赴津的全过程。
这一切始于河南安阳。在殷墟博物馆内,技术人员屏息凝神,一层层为珍贵文物进行包装——每一层都是历史的守护。脱酸棉纸作为第一层贴身保护,轻柔包裹青铜纹饰,仿佛为文物披上时空护甲。点交现场如同一场严谨的考古仪式。工作人员对每件文物多角度拍照、记录,甚至现场根据文物形制“量体裁衣”,手工开槽制作内衬,确保运输中毫厘不差。装箱后,封条如同时代契约,将商文明封印于方寸之间。包装箱外详细标注目录,仿佛给每件国宝配发了“身份证”。起运前,技术人员反复测量箱体间距,用物理缓冲隔绝一切碰撞可能。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安保人员全程护送装车,确保它们平安进入这移动的“保险库”。直至天津博物馆开箱瞬间,工作人员核验封条完好,才开启这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
这场迁徙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却因极致的谨慎而动人心弦。当180余件商代珍品在津门重现光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铜与玉器,更是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守护者之间永不断裂的传承。
记者 曹彤 摄影报道
发布于:北京市汇融优配-线上配资公司-炒股10倍杠杆-配资炒股评测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